认识血液病之——血小板减少症:止血防线的“漏洞”
血小板减少症,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它让人体的止血机制出现危机。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扮演着“堵漏先锋”的角色,当血管受损,血小板迅速聚集在破损处,形成血栓堵住出血口。一旦血小板数量不足,哪怕是微小创伤都可能引发严重出血。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繁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最为常见,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血小板抗体,错误地识别并破坏血小板,导致其数量锐减。感染因素不容忽视,病毒感染后,一方面病毒直接侵袭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细胞),影响血小板生成;另一方面,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也可能波及血小板。某些药物如奎尼丁、肝素等,会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血小板的抗体,引发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此外,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被异常细胞占据,正常血小板生成受阻,数量随之下降。
患者的症状表现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紧密相关。轻度减少时,可能仅有皮肤散在的瘀点、瘀斑,稍用力按压皮肤就会出现小红点,几天后颜色变淡、消退,鼻出血、牙龈出血偶尔发生,持续时间不长且容易止血。随着血小板进一步降低,出血风险急剧上升,口腔黏膜血疱频发,稍微咀嚼硬物就可能导致口腔内大片出血;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延长,给女性患者带来极大困扰;更严重者,颅内出血成为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发生,可能迅速危及生命,即便抢救成功也常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诊断血小板减少症,血常规是首要检查,直观呈现血小板计数低下。骨髓穿刺检查可辅助判断病因,了解巨核细胞数量与形态,若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往往正常或增多,但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意味着生成的血小板质量不佳。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免疫因素作祟。
治疗依病情而定。糖皮质激素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线用药,泼尼松等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为血小板“松绑”,阻止其被过度破坏,多数患者用药后血小板计数能有所回升。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证的患者,脾切除是可选策略,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之一,切除脾脏能降低血小板破坏速率,提升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精准打击异常的 B 淋巴细胞,调节免疫,从根源上减少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则能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血小板生成,为患者提供更多“止血卫士”。在紧急出血状况下,输注血小板能迅速补充数量,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