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血液病之——血小板增多症:血液粘稠的隐忧
血小板增多症,表现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持续高于正常上限。正常情况下,血小板维持在一定数量保障止血,过多的血小板却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犹如河道中泥沙淤积,血流变得缓慢、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范畴,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使得血小板生成失控,持续大量产生。常见的基因突变如 JAK2、CALR、MPL 等,这些突变基因如同错误的“生产指令”,让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疯狂增殖,血小板数量飙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则是由其他疾病或因素诱发,感染是常见原因,细菌、病毒感染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刺激骨髓产生更多血小板以应对可能的出血;缺铁性贫血状态下,身体误以为造血原料不足,反馈性地促使骨髓加速造血,血小板作为其中一环也随之增多;恶性肿瘤,特别是实体肿瘤,释放如血小板生成素等物质,驱动血小板生成,肿瘤细胞还可能诱导骨髓微环境改变,利于血小板产生。
多数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不适。随着病情进展,血液高凝表现逐渐显现,患者常感觉头晕、头胀,这是因为脑部血管血流缓慢、供血不足;视力模糊时有发生,眼底血管血栓形成影响了视觉信号传导;肢体末端供血受阻,出现手足麻木、刺痛感,皮肤温度降低,严重时可致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难忍,需停下休息。血栓形成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在冠状动脉、脑动脉等重要血管,会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瞬间威胁生命;同时,过多的血小板功能并非完全正常,也存在出血风险,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与血栓表现并存,形成矛盾却致命的组合。
诊断首先依赖血常规发现血小板异常升高,持续多次检查均高于正常才能引起重视。骨髓穿刺及活检可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增生程度,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且多为成熟型巨核细胞。基因检测至关重要,查找是否存在上述特异性基因突变,以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精准指导治疗。
治疗目标是降低血栓和出血风险,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于低危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多采用观察等待策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药物治疗是核心,羟基脲作为常用化疗药物,能抑制骨髓造血,控制血小板数量;干扰素通过调节免疫、抑制细胞增殖,使血小板生成趋于正常;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则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对抗血液高凝状态,但使用时需警惕出血风险,平衡二者关系。对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随着基础疾病的好转,血小板数量通常会逐渐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