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疾病科普 > 健康知识 >

血液病的类型之——出血性疾病

发布时间:2025-01-19 17:08:10本文出处: 山东国济医院

       血液病类型是按国际疾病法(ICD)命名血液病系统疾病,将血液病分为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三大类 。


三、出血性疾病

       1.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分为单纯型(皮肤型)、腹型、关节型、肾型和混合型。患者多有前驱症状,如低热、乏力、上呼吸道感染等,随后出现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腹型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便血等;关节型可有关节肿胀、疼痛;肾型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肾型患者可能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


       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者,可考虑脾切除,还可使用免疫球蛋白、血小板生成素等药物提升血小板数量。


       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增殖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外周血血小板持续增多,功能也异常,患者常有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可无症状,或出现头晕、乏力、脾肿大等,严重时可发生血栓栓塞,导致肢体疼痛、肿胀、皮肤坏死等,或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等。治疗目的是降低血小板数量,预防血栓和出血并发症,常用药物有羟基脲、干扰素等,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血小板单采术。


       4.血友病: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 A(因子 Ⅷ 缺乏症)和血友病 B(因子 Ⅸ 缺乏症),为 X 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患者自幼即有出血倾向,轻微创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常见关节、肌肉等深部组织出血,反复关节出血可导致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主要是替代治疗,即定期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制剂,以补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预防和控制出血。


       5.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血小板膜糖蛋白 Ⅱb/Ⅲa(GPⅡb/Ⅲa)数量减少、缺乏或结构异常,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障碍。患者自幼有出血表现,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外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出血时局部压迫止血、输注血小板等,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6.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包括感染、恶性肿瘤、创伤、病理产科等。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可表现为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随后因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出现广泛出血,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还可出现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等。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如补充凝血因子、使用抗凝药物等,但治疗过程需谨慎,密切监测凝血指标。

       血液病种类繁多,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了解这些常见的血液病类型,有助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