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血液病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造血的“乱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本应有序分化、成熟,为外周血输送正常血细胞,但在 MDS 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发生突变,分化过程紊乱,产生大量形态、功能异常的血细胞,同时正常血细胞生成不足。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年龄是重要危险因素,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在 60 岁以上,衰老使得造血干细胞累积更多突变。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苯、染发剂,其中的有害成分可能损伤造血干细胞;放疗、化疗用于治疗癌症,却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破坏正常造血干细胞,后续引发 MDS;一些先天性基因缺陷、免疫功能紊乱也与 MDS 发病相关,为疾病滋生提供土壤。
临床表现兼具贫血、出血与感染特征。贫血症状最为突出,患者面色苍白、乏力、心慌气短,日常活动耐力严重受限,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出血表现因血小板异常,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频发,女性月经量增多。由于白细胞质量不佳、数量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生,且感染一旦发生就迁延难愈,成为长期困扰患者的难题。
诊断 MDS 是个复杂过程。血常规呈现全血细胞减少或一系、两系血细胞减少,同时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畸形,白细胞分类异常等形态改变。骨髓穿刺及活检是关键,骨髓涂片可见病态造血现象,如幼红细胞核出芽、多核,巨核细胞分叶过多或过少等;骨髓活检能了解骨髓组织结构紊乱,造血细胞分布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检测到染色体缺失、重复、易位等异常,对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意义重大。
治疗需个体化。对于低危 MDS 患者,支持治疗为主,定期输血改善贫血症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刺激骨髓造血;抗感染、止血等对症处理随时应对各种并发症。对于高危 MDS,尤其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风险高的患者,化疗是常用手段,如同“大扫除”,清除异常造血克隆,为正常造血腾出空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希望,不过受限于供体匹配、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只有部分患者适合。去甲基化药物如阿扎胞苷、地西他滨,能调控基因甲基化水平,纠正异常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延缓疾病进展,为患者带来生存曙光。MDS 患者治疗全程还需心理关怀,帮助他们面对长期疾病困扰,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
- 上一篇:认识血液病之——血小板增多症:血液粘稠的隐忧
- 下一篇:血液病的类型之——红细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