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疾病科普 > 健康知识 >

血液病的类型之——红细胞疾病

发布时间:2025-01-19 16:33:11本文出处: 山东国济医院

       血液病类型是按国际疾病法(ICD)命名血液病系统疾病,将血液病分为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三大类 。


一、红细胞疾病

       1.缺铁性贫血:这是最为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主要因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致。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不良,或慢性失血(如月经量过多、消化道溃疡出血)等情况,都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患者常表现出乏力、易疲倦、头晕、耳鸣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治疗上以补充铁剂为主,同时改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元素食物的摄入。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多由维生素 B12 或叶酸缺乏引起。维生素 B12 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长期素食者易缺乏;叶酸则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烹饪不当或胃肠道疾病影响吸收,也会导致叶酸缺乏。除了贫血的一般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脚麻木、步态不稳等。及时补充维生素 B12 和叶酸,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


       3.6 -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这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 6 -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 - 6 - PD)缺乏,在食用蚕豆、服用某些药物(如伯氨喹啉)等诱因下,红细胞膜发生氧化损伤,导致溶血。急性发作时,患者可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贫血等症状。避免接触诱因,是预防发作的重要措施。


       4.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因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根据抗体作用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患者除贫血症状外,还可能有黄疸、脾肿大等表现。治疗方法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输血治疗,但输血可能加重溶血反应,需谨慎操作。


       5.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由于遗传的基因缺陷致使血红蛋白中一种或几种珠蛋白链合成缺如或不足所导致的贫血或病理状态。根据受累的珠蛋白链不同,可分为 α 地中海贫血和 β 地中海贫血。轻型患者可能仅有轻度贫血或无明显症状,重型患者则可能出现严重贫血、骨骼变形、生长发育迟缓等,常需定期输血和去铁治疗。


       6.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病因包括药物、化学毒物、病毒感染、电离辐射等。患者常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症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型和非重型再障。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7.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良性克隆性疾病。患者体内部分红细胞膜存在缺陷,对补体异常敏感,在睡眠时,血液 pH 值降低,补体激活,导致红细胞破坏,出现血红蛋白尿。典型症状为与睡眠有关的、间歇发作的血红蛋白尿,可伴有贫血、感染、血栓形成等。治疗药物包括依库珠单抗等,可抑制补体激活,减少溶血发作。


       8.失血性贫血:因急性或慢性失血,导致体内红细胞丢失过多而引起的贫血。急性失血如创伤、手术大出血等,慢性失血如胃肠道肿瘤、痔疮出血等。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止血,同时根据贫血程度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治疗,补充足够的铁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促进造血恢复。


       9.红细胞增多症:可分为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因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所致,如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等。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症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继发性常因组织缺氧,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刺激骨髓造血,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原居住等。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红紫、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治疗方法根据病因不同而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常采用静脉放血、药物治疗(如羟基脲)等,以降低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栓形成风险。